《学弈》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9 10:27:36
《学弈》教学设计

《学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设疑自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

(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设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

3、老师范读

(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

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弓缴(zhuo)

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

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

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质疑再究

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 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 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

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

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心猿意马 一丝不苟----------东张西望

6、表演读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

2、 学生自创警示语: 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

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 三心二意,一无所得

态度决定一切

《学奕》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新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但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里没安排有文言文,但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里接触到一点关于文言文的知识,所以我联系学生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学棋》其实就是文言文《学奕》的译文,我就选了《学弈》这篇文言文来教学生,上完后我总觉得在教学时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复习《学棋》这篇文章,同时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和查阅字典,自己先逐字、逐句地试着翻译一遍。学生根据已学过的课文、依靠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完全可以基本上推想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读通原文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弈(yì),鸿鹄(hóng hú),缴(zhuó),俱(jù),弗(fú),矣(yǐ),曰(yuē);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和读好下列字音:弈(yì)与矣(yǐ), ……此处隐藏19955个字……师:那是为什么?

出示句子:使弈秋……弗若之矣

你认为是这个原因。我再找同学来问问。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何原因?(2生答)

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原因不是智力存在差别,而是学习态度存在差别啊!

(出示幻灯片)第一个人上课专心致志(板书)听讲,他这样认真学习,最终肯定会---(板书:学有所获);另一个人“上课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他这样一种听课的状态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三心二意)他用这样一种态度来学习下棋,想想结果会怎样?(板书: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请你默读古文,想想它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对,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那就将一事无成,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体会?(交流)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能不能当堂背过?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配乐)

四、作业:

小组同学间表演一下这个寓言小故事。

板书:学奕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三心二意学无所获

《学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名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师:这些警句,你们熟悉吗?谁能把它们读好?(学生读句子)

教师指导他们把句子读好,读出感情。

师:这些文言警句,大家都学过,并不陌生。它们都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学习《学弈》

这篇文言文。(板书:学弈(yì))

1、读题。

2、解释课题:

师:课题并不难懂,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难读的句子,同学之间帮助。

(教师提示,注意句中停顿,语速稍慢,并及时鼓励增加信心:你不是读出来了吗?难句子一下子就战胜了。)

4、学生自由读。把难读的地方读读好。

5、指名读全文:

当学生读得好时,师鼓励,第一次接触古文,能读这么好,真不简单!

6、再看看图,读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师小结:课文不仅讲了学下棋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呢。

三、理解课文,体情悟道,内化积累

师:看看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全文共五句话,分句出示:

1、学习第一句:

⑴ 师范读第一句。师:这句什么意思?

(学生答对后,师及时肯定,消除学生理解古文的畏难情绪,行!你看古文并不难懂吧!)

⑵ 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师:弈秋是最擅长下围棋的人,多么受人敬佩啊,该怎么读呢?

⑶ 齐读第一句,会背的背。

2、学习第二句:

师:这句比较长,比较难,请同坐位的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解释,小组合作交流。

⑴ 第一桌,一人读一个小分句,并解释一个小分句。

① 写法指导:“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

师:你用自己的话把句子说通了,巧妙地颠倒了一下词语的顺序。

(师相机注上颠倒符号,惟听弈秋之为。)

② 学法指导:“一人虽听之”中的“之”与“通国之”中的“之”意思同吗?

师:文言文很精练,古文中的“之”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这种现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值得去探讨。

⑵ 第二桌。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这句:

师:解释得更好了,意思弄懂了,大家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⑶ 学生读一、二两句。

⑷ 师指图试背。

⑸ 会背的同学,看图试背:

过渡:掌握得不错,三、四、五句说的是什么呢?

3、学习三、四、五句:

⑴ 自学这几句。注意“俱、矣、曰”这几个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⑵ 读生字,解释生字。

⑶ 你读懂了哪句,就解释哪句。

4、第三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生解释。

师:“虽与之”的“之”解释是指前一个人。

“弗若之”的“之”书上没有注释,怎么解释呢?

(师指图,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5、第四句:为是其智弗若与?

⑴ 学生解释。

⑵ 学法指导,古汉语知识渗透。

师:你解释得很好,“说的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为了使语言精练,作者在“弗若”和“与”之间进行了省略,你能补充吗,把意思说完整?

(相机标添加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

6、第五句:曰:非然也。

⑴ 学生解释。

⑵ 顺势,领悟道理。

师:作者说吧,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指图)我们也这么认为,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他啊,那么是什么原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呢?

生:因为后一个人没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

师:对了,学习应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作者借《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学习,做什么事都必须专心致志。

⑶ 读好三、四、五句:

① 四、五问答句读读好,师范读。

② 男女生分别读问句、答句(读出反问的语气和回答时肯定的语气)

③ 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感情,能背的就背。

师: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学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啊!

四、自读自悟,加深理解,语言积累

1、自读、自释全文。

2、愿意读的读,愿意解释的解释:

⑴ 解释全文。

⑵ 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3、看看图,背诵全文。

五、课外延伸

师:你知道这课作者是谁吗?

1、学生介绍孟子(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老师推荐课外阅读:孟子所写的文言文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浅显易懂的文言故事,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六、课后探讨

1、课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之”意思各有什么不同?

2、学了古文后,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学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