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时间:2024-12-27 02:44:11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1

今天我们来说说教育,最近看到一本教育类书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不管是从教育者还是从家长的角度,都很有收获。

这本书说的是一项规模和影响很大的研究,"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简称PISA。PISA是一个考试项目,但它考的不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数学和阅读理解的实际水平,试题内容完全独立于各国文化,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PISA的成绩能够反应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上海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在PISA中获得世界第一,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就比较糟糕,这本书就是写给那些焦虑的美国家长的。

作者阿曼达里普利是一位记者,为了弄清楚美国的教育为什么效率低下,和三个交换生一起,到芬兰、韩国、波兰去了解这三个国家的教育。本书得出来这样几个结论,今天先来说说第一点。

首先,在本书得第五章"两位老师的故事"这一章节中,作者讲到了芬兰和美国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在芬兰,成为一个教师是一件困难而且光荣的事,芬兰所有师范学院的录取标准的很高,其难度相当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从源头开始实施严格的选拔。文中的芬兰老师斯塔拉用前三年的时间来学习芬兰文学,她阅读大量的作品,写了许多长达20页的论文,对小说、诗歌和短篇故事进行论述。同时还兼顾其他必修课。在第四年开始参加教师专业培训,所有芬兰老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在一整年的硕士教育期间,斯塔拉进入芬兰最好的的一家公立学校接受培训,有三位老师担当她的导师,她认真听课,当她上课时,导师和其他老师会做好记录,再将意见反馈给她,非常严苛。当斯塔拉没有授课任务时,她会和同伴合作,设计课程,轮流试讲。芬兰老师也必须设计和完成原创性研究才能获得学位。

相比之下,美国选拔教师就比较宽松,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院系被视为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入的专业之一,学生一旦考入教育体系,迎接他们的将是较高的成绩评价和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在美国有个ACT标准华测试,只要分数在19分以上就可以录取,而全国当时的平均分为20点6,也就是说,即使你的整个学习生涯的最终成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你也是可以进入教师岗位的。甚至于,"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都害怕数学。"这样的畏惧之情会传递给学生。是的,一个不知道怎么学习,不能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人,如何可以成为一个老师,去教授千万的孩子学习这件事。

非常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芬兰,不然我也成为不了一位教师,因为自身的学习也并不属于精英级别的。不过对于语文学习,还是有些经验的,之所以成为语文老师,也是因为从小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写作。在读师范的时候,我也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我清楚的知道,周围的一些同学,现在也是我的同事,他们并不喜欢文学或者说根本不擅长文学,可是她们依旧成了语文老师,教千千万万的孩子如何读书,如何写作,真不知这是不是幸事。

对于语文老师,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专业知识过硬,文科老师对于文学,要如数家珍,了解派别,发展及风格特征。这是一个老师的必备能力。当然这能力并不是读几本书就好,最好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二点是对于教学,应多观摩,研究及发现规律,百分之80的经验都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习得,当然还有百分之20需要老师们用心去观摩其他老师,他们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把今天学到的概括成一句话,除了爱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的学识。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2

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曾经也经历过传统的中国教育,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最近在网上看到高考加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纪录片,看的我心惊胆战,就算时光倒流我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些个让我噩梦连连的备战高考的日子。

我和本书中主角之一金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当然这肯定是和我们所在国家的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有关,这里的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体制以及一切有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和金不同,我从小就被老师和父母安了个“帽子”—脑子不聪明,肯干。我不曾想到,这个观点影响了我十几年,学生时代每当我遇到学不好的科目我都对自己说:“我不聪明,就不要指望做数学试卷上最后几道题,我只要多花点时间把基础题做好就行”,就这样,高考的数学试卷上,我连最后三大题的第二小题看都没看,因为我已经惯性的认为我肯定会做不好,与其浪费这个时间我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做检查。

从小我就没有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因为能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探讨和交流而兴奋,与金相比,我怕的就是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及对新事物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各种挑战性的竞赛或者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老师和父母没有一贯的说我不聪明,而是鼓励我去挑战我不擅长的东西,那么今天的我会不会就不是现在的我?当然,现在说这些都已经迟了,我只想说,以后等我有孩子了,我要尽可能的多多鼓励他们尝试一些他们不擅长的东西,多多表扬他们拿手的事情,至少成长的道路上曾经有未某个挑战努力过,而不是像我一样自暴自弃。

相信有许多国人和我一样都曾吐槽过中国的教育体制,“填鸭式”教育让我们被迫成为一一只只张着嘴等待教师填充各种知识的鸭子,对于这些知识我们是否能消化或者以后是否能用的上,鸭子们不用在意,老师们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明白几年后会有一场名叫高考的战争等着他们不得不消化这些知识。几年前我看到有关中国教育体制和欧美的教育体制对比的文章,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中国的知识点是围绕考试大纲,欧美国家的考试大纲是围绕知识点。关于各国的教育体制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读,只是当我在文中读到埃克里在韩国南山中学的所看所感之时,我有太多的同感。

韩国和芬兰一样是世界上最聪明孩子的地理分布区之一,他们在国际上获得的教育硕果差不多,而差的多的是,韩国学生为学习付出的时间是芬兰学生的几百倍,当芬兰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当芬兰学生在排练话剧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课。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韩国教育体制和我所经历的中国教育体制是一样的,我们的家长对我们都抱着无限的希望,读书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于是我们身边就出现了一系列疯狂买彩票的家长,给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不惜重金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接着顺其自然的进入最好的大学,然后就能获得体面且高薪工作的机会。

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家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教育体制下最无辜的小铁人,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将玩耍视为可耻,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情。每当我看到临近高考的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或升学压力而跳楼结束年轻的生命时,我真的很痛心,因为我曾经也有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就想轻生的念头。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参加高考而对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最符合当前国情的,毕竟十三亿人口大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个看似比较公平的途径来竞争。所以,以后我也会为人母,我希望自己能够理智一点看待孩子的教育。

“日益丰富的数据从各个学校和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孩子们自己也试图告诉这个世界他们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教育问题我们个人无法去左右,但我们可以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说不定他们会还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3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常常看一会,又跳去看其他书籍了。不是这本书不好看,而是,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思考。教育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每个国家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其实,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

但看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又觉得其实这种方式,也有好的一面。虽凡事无绝对,看到的也未必真实。

俄克拉荷马州的教育一度想要进行改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不能毕业,但一直未能实施。未能实施的原因基本是来自社会和家长们的压力,他们担心这样的改革会导致过多的学生不能毕业,会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教育不应该去打击学生。美国父母还认为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让孩子毕不了业,是不可行的事情。

相对于美国的教育,芬兰和韩国的教育虽有些不同,但对教育却高度的重视。从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拔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了,若在芬兰担任老师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还有为期一年多的实习训练期。在美国则相对简单很多,并非主修教育,学历要求也并不高,通过相对简单的考试就能当上老师。两者对比,明显后者的老师自身的学术专业知识就存在问题。在美国,有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胜任教育这份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不够扎实,那又如何去教好其他学生呢?

在波兰,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考试的失利,他们常常总结失利之处,然后改正。而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考试的失利无法释怀,或许成年人也是如此。所以,美国的家长善于鼓励孩子,夸奖孩子。

一般为人父母之道会被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制型父母,他们是严格的训导者,说一不二。第二种是宽容型父母,他们溺爱孩子,希望和孩子处于朋友的关系中。第三种是疏忽型父母,他们与孩子的情感疏远,缺乏对孩子的关注。第四种则是权威型父母,这类型的父母是“专制”和“宽容”的结合体,他们既能与孩子们保持友好的关系,又会有清晰明确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无商量余地的原则。很显然,芬兰的大部分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往往权威型的父母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韩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类似,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各种辅导班充斥着生活。小学生的书包里总是装满各种教科书、辅导书,我想我长不高,肯定是因为小时候的书包太重了。但就像文中开头部分,我写道,看完这本书,我有另一种看法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你没有学历,你就不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虽然学历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可以让我们初出社会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少走一些弯路。那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奋斗着。想要获取成功,只能靠自己,不要怕失败。如果像大部分美国学生那样,对于难学的数学就放弃学习了,放弃困难的事情,只选择擅长的事情,那我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办法面对失败的心。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到底在哪?哪个国家的教育最好?我想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独立承受的能力,独立抉择的能力。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